咨询热线:    189 5942 2282
   
霞浦滩涂摄影专业接待

 霞浦东方摄影旅游网

  



手机访客点此访问本站...
一道永远的钢铁长城!闽东古堡 “海涯屏藩”
来源: | 作者:未知 | 发布时间: 2020-12-13 | 1062 次浏览 | 分享到:

地处闽浙交界处的福宁州(今宁德境),负山临海,被称为“闽头浙尾”“闽浙锁钥”“海涯屏藩”,是福建通往浙江的大门,明代闽东人民为了抵御倭寇侵扰,历史上曾先后兴建了近百座城堡,为当地留下众多重要文物遗迹,也流传着不少英雄史诗。

今天,我们一起去看看位于柘荣、福安和福鼎的古堡。

1
柘荣双城城堡(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)
始建时间|
上城旧名东安堡,建于明嘉靖三十八年(1559年)
下城始建于元至正二十一年(1361年)
坐标地点|
上城位于柘荣县双城镇龙溪上游东北侧,下城位于龙溪下游西南侧



柘荣县双城城堡下城,为福宁州泰安社统领明开国功臣袁天禄所筑。明正统六年(1441年),福宁县“主簿王纯以其地山寇出没,奏设巡检司于此,以警备之。”上城系军门刘焘、分巡舒春芳下令所建,官府拨银100两补助建设。下城与上城隔溪相望,合称“双城”。其中,下城城堡是闽东第一座石头城堡。



史载,柘荣古称柘洋。明代,闽东地带常有倭寇侵扰。明嘉靖三十八年(1559年),倭寇进犯,攻破柘洋与霞浦交界的“桃坑寨”,杀死驻兵11人,而后伐竹为梯,连续攻打柘洋城堡11天。守城民众依托坚固的城堡,以弓箭射杀和投掷石头、设置鹿角柴等方法奋起还击,打死打伤倭寇无数。倭寇攻城未能得逞,遂往桐山方向逃窜。柘洋民众尾随其后,活捉倭寇10余人。柘洋石城堡的抗倭战绩,大大激励了闽东人民抗倭的斗志,之后福宁州沿海地区纷纷仿效,相继修建起57座御倭城堡。

2
福安廉村古堡(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)
始建时间|
明嘉靖三十九年(1560年)
坐标地点|
福安市廉村



廉村古堡大致呈椭圆形,南北长约450米,东西宽约300米,周长约1200米。现存城墙大部分保留完整,堡墙外壁均用河卵石包砌,内为夯土,壕沟均为块石叠建。沿溪东城门为条石构成的拱门,在条石券顶的内外各架设半边瓜楞形石柱。西城墙上有古碑一尊,上书“癸水”,大字深镌,乃朱熹之手迹。目前尚存有城门6处,现分别命名为廉门、忠门、孝门、礼门、义门、信门,自入口起逆时针命名,其中沿溪东北两个门历史上原名葫芦门和德兴门。



嘉靖三十八年,倭寇猖獗,在福安各个地方流窜。廉村人为了保卫家园,从第二年始,建造古堡以防倭寇进犯。明代中期邓茂七领导的农民起义、倭寇对中国沿海的侵袭,以及郑成功与清朝的对抗,都对处于东南沿海的廉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。

3
福鼎太姥山潋城古堡(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)
始建时间|
明嘉靖十一年(1532年)
坐标地点|
福鼎市太姥山镇潋城村



潋城自古就有抗击外侮、保家卫国的光荣历史。明清时期的潋城,位居沿海要冲,屡有倭寇进犯。潋城古堡,为抗御倭寇,朝廷委派官员监建,由王、叶、杨、刘等几个大姓分段建城堡。城堡呈圆形,砖石结构,绕村一圈,周长1127米,高5.67米,厚4.67米。
清乾隆八年(1743年),杨家溪巡检司移驻潋城,潋城的防御设施得到进一步提高。该巡检司最早设于福宁州九都蒋洋(今属福鼎市磻溪镇),明洪武二年徙驻福宁州十一都大筼筜(今属福鼎市店下镇),后迁移至秦屿堡,清康熙元年(1662年)改迁到五六都杨家溪。乾隆八年杨家溪巡检司迁到潋城,改称潋城巡检司,简称潋城司。



4
福鼎沈青城堡
始建时间|
明正德十一年(1516年)
坐标地点|
福鼎市管阳镇小高原沈青村



福宁州芦门巡检司原设于桐山(今福鼎市城区),明正德十一年(1516年)迁徙到本州二十四都芦门(今福鼎市管阳镇沈青村)。沈青芦门巡检司城堡依山而建,城墙周长507米,均为毛石块砌造。西半城处平地,东半城依山峦,亦称“沈青半爿城”,故南北分别设侧门,正面西向不设城门。嘉靖末年,芦门巡检司移驻桐山,沈青城堡便成为单纯的乡村防御城堡。



明朝嘉靖年间倭寇作乱,芦门城堡的抗倭行动得到了本地民众的大力支持。乡绅和普通百姓积极出钱出力,军民同仇敌忾,不断加强防御设施的建设,强化地方武装力量。芦门城堡在明中后期的抗倭活动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,巡检积极练兵并持续修缮城堡,军事上听取朝廷调派,在戚继光麾下将领学习治军作战经验,集官军和民兵之力,守好芦门城堡,保卫本地百姓,抵御倭寇。

5
福鼎官城古堡
始建时间|
明朝
坐标地点|
福鼎市沙埕镇官城村





官城古堡位于沙埕下片区沿海突出部的官城村。官城人在乾隆十六年(1751年),从平潭岛和石狮迁居到这里来的时候,即发现在了无人烟的半岛上却有一座保存完整的古城堡,坐北朝南,依山面水。城堡内的面积约有百余亩,城堡分东门和西门,墙厚约六、七米,由块石和条石彻成。
传说1658年,郑成功率领大军二十三万,北上时在福宁洲(沙埕港、南镇鼻、官城鼻)驻留,其中数百名官兵驻守在官城城堡内,是当时打仗时的指挥中心,“官城”也因此而得名。





在官城的南门,有一段古堡残垣。古堡上青苔密布,榕树成荫。官城的南门如今成为了村民们休憩乘凉之处。官城古堡始建于明朝,当时东南沿海倭寇猖獗,百姓筑墙抗倭。明万历年间的《福宁府志》、清乾隆年间的《福宁府志》对官城周边抗倭古堡均有记录,独对此堡并无记载。清嘉庆年间成书的《福鼎县志》在建筑条目下只载有:“……官城堡,俱在四都永澳东十里……”
凝望着这面城墙,眼前浮现起官城人民英勇无畏的身影,耳边仿佛又响起了那慷慨激昂的抗倭之歌。

6
福鼎冷城古堡
始建时间|
明嘉靖年间(1522年)
坐标地点|
福鼎市秦屿镇冷城村





在福鼎市秦屿镇西北角,有一座几乎被人遗忘的古堡叫冷城古堡,据《福鼎县志》记载,冷城古堡建于明嘉靖年间(1522年),是当地族人为抵御倭寇而兴建的。至今,古堡内还住有百余户人家,但由于年代久远,一些建筑已渐渐被水泥砖瓦所替代,唯有整座城墙依然完好如初。





冷城古堡城墙周长1127米,由自然石和溪卵石叠砌而成,高5.6米,底厚4.6米,依地势而筑。由于北面靠山,整座城墙仅开有东、南、西三个城门,每个城门宽不足2米,高不足3米,仅可供马车通行,所有大宗货物都得在城门外拆分运入。
据介绍,古时,城堡内有大宅20余座,城仓10余间,庙堂、戏台若干,小巷甬道纵横交错,置身其中如入八卦阵不知所向。由此可见,这座当年位于闽浙交界的冷城古堡有过繁华景象,而这繁华又与“坚不可摧”的城墙不无关系。

7
福鼎石兰古城堡
始建时间|
明万历8年
坐标地点|
福鼎市硖门畲族乡石兰村



石兰,位于硖门畲族乡双狮山后脊,处在福鼎与霞浦交界。清《福宁府志·建置志》作“石澜”,《福鼎县疆域图》中标有“石兰村”三字。明代建堡,清嘉庆版《福鼎县志》作“石兰堡”。



清嘉庆版《福鼎县志·城池》载:“石兰堡,在十一都。”石兰堡2008年文物普查时列入福鼎市文物保护单位点。元末明初,倭寇作乱沿海,石兰村大部分基业被毁,族人被迫离乡。第二始祖邓五公,字斯礼,复来居住,于明万历8年依地形建成环形城堡长500多米,设城门1个,坐东南朝西北,通城内巷1条,通城外巷3条。现城门内高2.7米,外高4.7米,内宽约1.5米,外宽约15米,长约5米。门口平台70多平方米,从山下有石阶通往城门口,石阶约300多米,有部分城门墙长90多米,其余埋没于地里,或被树林掩盖。石兰里城墙尚存,与山势连为一体。有栗豆藤,生长石兰古城墙之上,宛如一条蛟龙破墙而出,横跨于城门口上前方,古城墙与古藤融为一体,体现古堡的历史与沧桑。石兰明代御倭石城堡,是福建沿海一带城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也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抵御外侮的见证。

时光流转,沧海桑田,
以山为邻,以海为界;
一段城墙,见证千年古城的血雨风霜,
一座古堡,绵延了上千年的流水光阴;
闽东古堡,不仅仅是寨堡,
它是闽东人民心中一道永远的钢铁长城,
更是不屈不挠抵御外辱的精神象征。